分享

多伦多电影节综述:多伦多VS威尼斯,以和为贵

环球文化网影视2019-09-25 22:19:26 阅读

每年9月上旬举行的多伦多影展是全球水平最高的展览型影展,很可能没有之一,它的各方面条件、策展思路、软硬件设施都让它成为最具吸引力和竞争力的影展。经过44年的发展,多伦多逐渐成长为北美乃至世界范围内最具包容性和认可度的影展之一。多伦多的入围影片数量庞大,20多个影厅从早8点到午夜连续11天连轴放映,没有不够全面的多伦多影展,只有不够勤奋的观众。入围电影囊括了当年欧洲柏林、戛纳、威尼斯等各大影展和美国圣丹斯影展的重要作品,在这里可以把当年最受影展认可的影片一网打尽。这些作品类型丰富,不仅有柏林偏爱的政治题材影片、戛纳偏爱的形式和内容极具话题性的影片、威尼斯偏爱的深刻艺术电影,还有普通院线观众喜爱的即将冲击奥斯卡的类型电影,以及中小影展鲜为人知但独具一格的电影。

多伦多和8月底举办的威尼斯影展时间仅相差一周,两家形成了竞争意味,对于一部热门影片谁先放谁后放曾经每年都较死劲儿。如今的局势是两家多年各自发展后狭路相逢的必然结果,两家也在积极寻求解决之道,并在当前达到微妙的平衡。

戛纳之后,威尼斯的机会和困境

每年奥斯卡结束之后,新一轮影展之旅开启之时,第一个声势浩大的场合是五月的戛纳,长期以来戛纳的各项活动办得特别火热,尤其是电影市场、落地宣传和各种庆祝活动,就算不是每年都让人眼前一亮,也起码比其他影展明显更胜一筹,并且同一时间段没有其他影展与其竞争,依靠累积影响力和每年推陈出新的办展思路,在五月份吸引大量优质电影资源汇聚一堂。这里可以筛选出第一批当年最好的作品。

但是戛纳为了符合法国保守的法律,暂时还没取消对Netflix电影的禁令,虽然戛纳目前仅针对Netflix一家公司不愿遵守院线和网络发行相隔3年规定而实施入围禁令,但是网络平台发行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大趋势,越来越多的电影人选择与网络平台合作,戛纳继续裹足不前将会错失更多优秀电影,拱手把好资源让给威尼斯。

接下来经过一些中小型影展的中小规模筛选,到了八月是瑞士洛迦诺、意大利威尼斯和美国特柳赖德影展的举办时间。洛迦诺威尼斯从小众艺术电影起家,办展思路单一,并且电影市场规模小,电影公司和资金体量小,在业界的影响力远不及戛纳。为了提升影响力,威尼斯近几年频繁向好莱坞抛出橄榄枝,拿奖电影频繁出现美国制作,美国电影也乐于在威尼斯拿奖给自己镀金,其中有不少后续都得到奥斯卡的垂青。

威尼斯是欧洲影展祖师爷,今年已是第76届,除奥斯卡之外各大影展里威尼斯岁数最大;今年刚到第44届的多伦多是后起之秀,原先对威尼斯构不成任何威胁,不仅威尼斯,就连其他任何影展、任何影人也没拿它当回事,随便它什么时间举办。后来多伦多出息了,办成了一个越来越具备影响力的影展,这时候威尼斯有点坐不住了:两家举办时间仅相差一周,对于一部热门影片谁先放谁后放每年都较死劲儿,因为威尼斯这种竞赛型影展靠着首映噱头活着;剧组分身乏术,往往只能二者选择其一出席,这就导致两边都只能以残缺的剧组阵容面对媒体和观众,两边都不好看。

电影终究是门生意,威尼斯对于市场的吸引力太低,各个剧组基本就来心猿意马走个秀拿个奖之后走人;多伦多则凭借人脉积累、选片的开放心态和对业界的重视,越来越具备吸引力,本来选择去威尼斯的剧组逐渐转向多伦多。同时美国还有个特柳赖德影展崛起了,这个影展主打电影放映亲民风,从威尼斯手上抢走不少全球首映;多伦多专注于选片的全面、多样和电影公司、业界人士的参展特权,各种放映和业界活动做得风生水起。

而且原先依靠威尼斯才有机会获得展出的欧洲艺术电影,也越来越被多伦多的兼容并包吸引,开始希望借助更有人气的平台尝试卖片,能多卖一个地区就多挣一笔钱,毕竟再清高的艺术家也和钱没仇。这些铁打的威尼斯阵营甚至也开始幻想,能否靠自己更多在北美大陆上作展示,来赢得更好的奥斯卡提名甚至获奖机会。

举办时间承上启下,多伦多上接三大下接奥斯卡

多伦多影展每年九月上半月举办,此时二月的柏林、五月的戛纳和八月的威尼斯都结束了,经过影展观众的筛选,入围三大的影片类型、质量、受欢迎程度我们都知道了,影展可以根据自己的办展策略从中选择入围电影,观众也可以根据前期口碑决定自己的观影计划。于是你可以在多伦多看到大量的当年柏林、戛纳和威尼斯的入围以及获奖电影。七月的捷克卡罗维发利影展和八月的洛迦诺影展入围电影也会有选择地来到多伦多参展,为多伦多奉上更加多元化的片单。

紧接着各大片商和剧组就开始备战下一年二月的奥斯卡,他们可以选择在多伦多开启造势之旅,口碑累积两个月之后,就来到了位于十一月的颁奖季第一个高潮——感恩节,大量影片利用感恩节假期观众涌入影院之际为自己造势;然后在十二月来到颁奖季第二个高潮——圣诞节,又有一大拨观众涌入影院,颁奖季水平最高的种子选手在这个热门档期争夺口碑。一月份各大前哨奖项开始颁奖,一直到二月的奥斯卡的到来。

与多伦多同为九月的西班牙圣塞瓦斯蒂安影展和美国纽约影展体量都不及多伦多,暂时还难以与之抗衡,并且这两家完全不要求世界首映,大量影片选择在多伦多亮相之后再去这两家参与竞赛或展映;十一月的日本东京影展同理,也不具备对奥斯卡的地缘影响力。只有多伦多既能囊括欧洲电影,又能坐镇北美,占据天时地利吹响颁奖季冲锋号,影片为什么要死守威尼斯丽都岛而不到多伦多市中心来呢?于是剧组们逐渐地越来越重视多伦多,威尼斯的地位岌岌可危。

不知道是谁先提议的,某一年特柳赖德、威尼斯和多伦多开展了三方会谈,以求遏止三家之间越发增强的负外部性,减少无谓竞争,紧张的气氛有所减缓。自此之后威尼斯仍然走竞赛型影展首映路线,多伦多则在全面和多样化上继续深入发展,影响力越来越大。

多伦多2019VS威尼斯2019:以和为贵

威尼斯和多伦多仅一周的时间间隔很不明显,导致两家为各自影展各项活动造势的节奏会交错重叠。一部影片拍完了,没有入围戛纳,按影片的风格体量也不会去上海、卡罗维发利或者洛迦诺,这个时候一般是五月底六月初,威尼斯和多伦多的策展人就会开始联系片方,双向选择,确定入围单元和放映时间。由于两家已经就竞争问题达成某种未公开的协议,并且多伦多没有世界首映要求,一部新电影完全可以先后在两家放映。多伦多的策展人会更忙碌一些,他们除了新电影之外,还要满世界搜罗洽谈已经在其他知名影展放映过的电影。

威尼斯和戛纳一样,公布入围影片采用记者会的形式,时间是每年7月底,一次性公布绝大多数影片,极少数不能马上确定的后续以媒体通稿形式告知。多伦多的片单很微妙,分成两批公布,第一批在7月下旬,早于威尼斯2天,以当年最受瞩目的一部分新电影和多伦多有意提拔的加拿大本土电影为主。这样的话我们就可以从多伦多第一批片单里看出蛛丝马迹,但凡新电影在多伦多第一批片单上标为国际首映或北美首映的,比如今年Todd Phillips《小丑》和Pablo Larraín《艾玛》,十有八九都把世界首映或国际首映放在威尼斯,当年威尼斯竞赛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的电影就能基本猜到。

等到威尼斯公布片单之后,将在多伦多展映的新电影名录也会更加明朗,绝大多数热门的影片都会出现在8月中下旬第二批片单里。除了大量威尼斯入围电影,多伦多第二批片单还会把第一批没有选进来的柏林和戛纳的热门电影,以及马上冲奥的热门英语电影补齐。

威尼斯和多伦多这种前后交错式的片单公布节奏,导致这一阶段媒体报道往往会就一部影片同时提及两家影展。比如《小丑》入围威尼斯竞赛和多伦多全景展映之后,媒体引用多伦多艺术总监之一Cameron Bailey的评价之后,还会顺带提及威尼斯艺术总监Alberto Barbera的评价,看上去一片和气,互相衬托。


威尼斯比多伦多早一周开始,近几年威尼斯把热门影片都安排在了前半程,方便他们及时赶场多伦多,所以威尼斯后半程总是显得缺乏星光和热度,直到最后颁奖,悬念揭晓的过程还能最后一次把大家的关注度提起来;多伦多也把大量重要影片的媒体场和带有见面会的公众场安排在前半程,这样剧组可以一周连着跑两个影展,媒体可以尽早看片然后开展工作。从第二周开始多伦多的星光和热度也会不可避免降低,但是多伦多排片会在第二周工作日下午到晚上逐渐向公众场倾斜,在最后一个周末放出大招:取消媒体场,全部安排公众场,靠公众人气把热度补回来。

今年入围威尼斯竞赛的Pietro Marcello《马丁·伊登》也入围了多伦多站台,它无疑是两家以和为贵的代表作,前脚入围威尼斯,后脚在多伦多获得了多场排片;前脚在威尼斯拿到最佳男演员,后脚在多伦多唯一官方竞赛单元——站台单元获得最佳电影。

但是威尼斯毕竟只有威尼斯入围电影,而多伦多是威尼斯和其他影展电影的大型菜市场,还有冲奥英语片的首映,这些电影主攻北美市场,断然不会去威尼斯,威尼斯在与多伦多的竞争中仍将处于劣势,不带偏见地说,威尼斯是两家以和为贵的更大受益者。

免责声明: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文章发布后30日内与我们联系。
分享:

推荐阅读